寅虎之人,生而刚强,气魄过人。《周易》云:"寅为阳木,性刚而气盛。"属虎之人多有豪气,行事果断,凡事敢为人先,在人群中往往能独当一面,成就一番事业。
只是天下有一怪象,困扰着无数属虎之人。明明能力出众,身边不乏欣赏者,可这些贵人却如过眼云烟,来得快去得也快,到头来身边竟难有长久相伴之人。有人说这是性格使然,有人说这是命中注定,可根源到底在哪里?
古籍之中,有一位先贤曾道破其中玄机。这玄机藏在一句话里,短短数字,却道尽了天地人和之理。懂得这句话的人,不仅能留住贵人,更能成就大业,福泽绵长。那么,这句话究竟是什么?为何属虎之人尤需铭记?
开元年间,河东有一位将军,姓李名猛,生于壬寅虎年。此人自幼习武,身材魁梧,武艺高强,十八岁便从军入伍,在边关立下赫赫战功。短短十年,便从一个普通士卒升到了副将之职。
李猛作战勇猛,每逢征战必身先士卒,冲锋在前。他麾下的士兵说:"跟着李将军打仗,就没有打不赢的仗。"朝廷也对他赞赏有加,连升数级。按理说,这样的人才,身边该是谋士云集,将才众多才对。
可怪就怪在这里。李猛身边的谋士换了一个又一个,幕僚来了又走,有才干的人很少能在他身边待上三年。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军营条件艰苦,可后来发现,那些离开的人,都去了别的将军那里,有的甚至去了条件更差的边塞。
有一次,他最器重的一位谋士张文渊也要辞别。李猛不解:"我待你不薄,军中大小事务都与你商议,你为何要走?"
张文渊沉默良久,欲言又止,最后只说了一句:"将军英明神武,文渊才疏学浅,实在不堪重用。"说完便拜别而去。
李猛想不通。张文渊这些年为他出谋划策,立下不少功劳,两人配合也算默契,为何突然要走?他问过其他离开的人,得到的答案也都模棱两可,没人说出真正的原因。
那年冬天,朝廷派来一位新的监军,姓赵名明远,是个文人出身的官员。李猛不喜欢文人,觉得他们手无缚鸡之力,只会纸上谈兵。可赵明远是朝廷派来的,他也不好拒绝。
赵明远到军营的第二天,便向李猛提了几条建议,都是关于军队管理的。李猛听完,当场驳斥:"赵大人,你这些建议听起来不错,可实际上行不通。我带兵十几年,什么场面没见过?用不着别人来教我。"
赵明远愣了一下,没有反驳,只是点头称是。
过了几天,军中要调整巡防部署,赵明远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李猛还没听完,就打断他:"这事我已经定了,按我说的办就行。"
赵明远的脸色有些难看,但还是忍住了,默默退下。
这样的事情接连发生了几次。每当赵明远提出建议,李猛总是不等他说完就否决,有时甚至当着众人的面驳斥。李猛觉得自己没错,他是主将,拿主意是应该的,况且他经验丰富,比这些文人懂得多。
一个月后,赵明远向朝廷递了调令,要求调离。李猛听说后,心中暗喜,觉得终于可以清静了。可没想到,朝廷竟然批准了,还在诏书中委婉地批评了李猛,让他"虚心纳谏,不可刚愎自用"。
这八个字,像针一样扎在李猛心上。他开始反思,难道真是自己的问题?
他想起张文渊离开前的那个眼神,想起其他谋士离去时的叹息,想起赵明远那些被他打断的话。忽然间,他明白了什么。
那些人不是因为待遇不好而离开,也不是因为才能不足,而是因为他从不听别人的意见。他自以为是,觉得自己什么都懂,别人的建议他总是第一时间否决。时间久了,谁还愿意留在这样一个主将身边?
李猛陷入了深深的自责。可他性格就是如此,从小到大都是这样,强势果断,一言九鼎。要他改变,谈何容易?
正在此时,军营附近的一座寺院来了一位高僧,法号慧明,据说是五台山来的得道高僧。这位慧明禅师云游四方,为人开示,不少达官显贵都曾向他请教。
李猛听说后,心中一动,决定去拜访。
那日午后,李猛换了便服,独自来到寺院。寺院不大,却清幽雅致,院中有一株古柏,枝繁叶茂。慧明禅师正在树下打坐,李猛上前施礼:"大师,晚辈李猛,特来求教。"
慧明禅师睁开眼,看了李猛一眼,微微一笑:"将军请坐。"
李猛坐下后,将自己的困惑和盘托出:"大师,晚辈生于虎年,性格刚强,做事果断。可不知为何,身边的贵人总是留不住,谋士来了又走,幕僚待不长久。晚辈不知是何缘故,恳请大师开示。"
慧明禅师沉默片刻,忽然问道:"将军,你可知那些人为何要走?"
李猛叹了口气:"他们都说是自己才疏学浅,配不上晚辈。可晚辈知道,这只是托词。"
"那你心中可有答案?"慧明禅师又问。
李猛犹豫片刻,低声说:"晚辈想过,或许是晚辈太过强势,从不听他们的意见。可晚辈就是这样的性子,改不了。"
慧明禅师听罢,微微摇头:"将军此言差矣。你虎年出生,性情刚烈,这是天赋。可天赋若用错了地方,便会成祸患。"
"还请大师明示!"李猛恭敬地问。
慧明禅师站起身来,走到院中那棵古柏前,抚摸着树干:"将军可知,这树为何能活百年而不倒?"
李猛不解:"因为它根深蒂固?"
"根深蒂固只是一方面。"慧明禅师说道,"更重要的是,它懂得如何在风雨中生存。"
李猛更加迷惑了。树怎么会懂得生存之道?
慧明禅师看出他的疑惑,笑道:"老祖宗有一句话,道尽了这其中的玄机。这句话很简单,世人皆知,可真正领悟的却寥寥无几。"
李猛心中一动,连忙问道:"还请大师赐教!"
寺院内钟声悠扬,回荡在群山之间。慧明禅师抬头望向天空,那里云层翻滚,日光穿透,洒下万道金辉。
"天地至理,往往藏在最简单的话语之中。"他的声音平和却有力,"老祖宗这句话,寥寥数字,却关乎你能否留住贵人,关乎你未来的成败。"
李猛屏住呼吸,整个人紧张起来。他知道,这句话将会改变他的命运。
慧明禅师转过身来,目光如炬,落在李猛身上。整个寺院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,连鸟鸣声都停了。
"属虎之人,性刚气盛,这本是优点。可若不懂这句话的道理,优点便会变成缺点,贵人自然留不住。"他顿了顿,"这句话便是……"
"刚柔并济,方为上策。"
慧明禅师一字一顿,声音不大,却仿佛惊雷,在李猛心中炸响。
"刚柔并济?"李猛默念着这六个字,忽然间,一切都明白了。
慧明禅师示意李猛跟他走,两人来到寺院的后山。山上有一条小溪,溪水清澈,奔流不息。溪边有块巨石,被溪水冲刷了千百年,却纹丝不动。
"你看这水,"慧明禅师指着溪流说,"看似柔弱,可千百年下来,却能穿石破岩。这便是柔的力量。"
他又指着那块巨石:"你再看这石,刚硬无比,可它若不是扎根于地,早就被水冲走了。这便是刚的根基。"
"水能穿石,因其柔中带韧,持之以恒。石能立足,因其刚中有稳,根基深厚。"慧明禅师转身看着李猛,"将军,你的刚强是优点,可若只有刚强,就像一根铁棒,虽然坚硬,却容易折断。"
李猛若有所悟:"大师是说,晚辈要在刚强中加入柔和?"
"不错。《道德经》有云:'柔弱胜刚强。'这不是说柔弱比刚强好,而是说真正的强者,懂得以柔克刚,刚柔相济。"慧明禅师解释道,"你看那竹子,外表看似柔弱,可它的内心坚韧无比。大风来时,它弯而不折;风过之后,它依然挺立。这便是刚柔并济。"
李猛陷入沉思。他想起这些年来,自己总是一意孤行,从不听别人的建议。即便别人说得有道理,他也要坚持己见,生怕别人觉得他软弱。现在想来,这何尝不是一种愚蠢?
"大师,"李猛问道,"可晚辈若是处处听从别人,岂不是失了威严?"
慧明禅师摇头:"倾听不等于顺从,刚柔并济不是让你丢掉刚强,而是让你学会在刚强之中加入智慧。你是主将,拿主意是应该的,可拿主意之前,为何不能多听听别人的意见?"
"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"他接着说,"《菜根谭》有云:'处事不必求功,无过便是功;为人不必感德,无怨便是德。'你麾下的谋士、幕僚,他们都是有才之人,他们提出的建议未必都对,可你连听都不听,直接否决,这便是过刚。"
李猛脸色通红,羞愧难当:"晚辈明白了。晚辈这些年,确实太过自负,以为自己什么都懂,从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。"
"你能认识到这一点,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。"慧明禅师点头,"刚柔并济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不容易。你要记住几点:刚时要刚,该果断时决不犹豫;柔时要柔,该倾听时虚心接纳。"
"刚是你的底气,是你的能力,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。这个不能丢,也不该丢。"他顿了顿,"可光有刚不行,你还要有柔。柔是你的胸怀,是你的包容,是你留住贵人的关键。"
李猛恍然大悟:"大师是说,晚辈要保持刚强的性格,可在待人接物时,要学会柔和,学会倾听?"
"正是如此。"慧明禅师微笑道,"你看那猛虎,森林之王,威风凛凛。可它在抚育幼崽时,却温柔无比。这便是刚柔并济。虎若只有刚猛,它的幼崽早就被它伤了;虎若只有温柔,它早就被其他野兽欺负了。"
"所以,刚柔并济不是让你改变性格,而是让你在原有的基础上,增加一种能力。对敌人要刚,对朋友要柔;做决策要刚,听意见要柔;立原则要刚,处细节要柔。"
李猛双手合十:"多谢大师教诲!晚辈今日方知,为何贵人总是留不住。不是他们的问题,是晚辈太过刚强,不懂得柔和待人。"
慧明禅师点头:"你属虎,性刚,这是天性。可天性不是借口,不能因为性格刚强就可以不顾别人的感受。你想留住贵人,就要学会尊重他们,倾听他们,包容他们。"
"尊重不是软弱,倾听不是无能,包容不是妥协。"他继续说道,"这些恰恰是强者的品质。真正的强者,不是那些一意孤行的人,而是那些能够刚柔并济,能够听取各方意见,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人。"
李猛跪倒在地:"大师今日一席话,胜过晚辈十年戎马。晚辈回去之后,定当牢记'刚柔并济'四字,不再刚愎自用。"
慧明禅师扶起他:"记住,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你刚强了大半辈子,要改变确实不易。可只要你心中有这个念头,愿意去改变,就一定能做到。"
"还有一点要注意,"慧明禅师叮嘱道,"刚柔并济不是让你变得圆滑,不是让你没有原则。该坚持的要坚持,该妥协的才妥协。刚是你的骨,柔是你的血肉,骨肉相连,才是完整的人。"
李猛恭敬地点头,将这番话牢记在心。
回到军营后,李猛开始改变。当幕僚提出建议时,他不再立刻反驳,而是耐心听完,仔细思考,有道理的便采纳,没道理的也会温和地解释为何不可行。当副将提出不同意见时,他不再当众驳斥,而是私下里与他们详谈,了解他们的想法。
起初,大家都不适应,以为李将军变了性子。可时间久了,他们发现李猛并没有变得软弱,该果断时依然果断,该严厉时依然严厉。只是他多了一份耐心,多了一份倾听,多了一份包容。
半年后,军中来了一位新的谋士,名叫王文修,是个满腹经纶的才子。他向李猛提了不少建议,有的被采纳,有的被婉拒。可无论采纳还是拒绝,李猛都会认真听完,详细解释自己的想法。
王文修感慨道:"李将军能屈能伸,刚柔并济,实乃良将。在下愿誓死追随。"
往后的日子里,李猛麾下的谋士再也没有主动离开过。当年离去的张文渊听说李猛变了,还专程回来拜访,看到李猛的改变,感慨万千,最终选择重新回到李猛身边。
三年后,李猛升任大将军,统帅三军。他麾下人才济济,谋士云集。每逢大战,他依然身先士卒,刚强果敢,可在谋划时,他会广纳谏言,集思广益。刚柔并济的他,战无不胜,成了朝廷倚重的栋梁之材。
有人问他:"将军,你是如何留住这么多贵人的?"
李猛笑着说:"刚柔并济,方为上策。这是当年一位高僧教我的道理。刚是我的本性,柔是我后天学会的智慧。两者结合,方能成事。"
这六个字,李猛铭记了一生,也受用了一生。他将这六个字刻在军中的石碑上,告诉每一位将士:做人要有原则,可也要有胸怀;做事要有魄力,可也要有智慧。
后世之人,凡属虎者,若能领悟"刚柔并济"之理,懂得在刚强中加入柔和,在果断中学会倾听,自然能留住贵人,成就大业,福泽绵长。
富灯网配资-配资查询114-海口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实盘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