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中美在日内瓦的会谈,两国关税终于降到了曾经的对华30%,对美10%
随着关税的降低,大波大波来自美国的订单也开始激增
这原本是个让人激动的大好事,中国工厂的老板们却没那么高兴
这究竟是为什么
难道能赚钱还不高兴吗
海外客户的不确定性关税降了,原本流向海外的订单开始回流,可走进中国工厂,老板们的眉头非但没舒展,反而拧得更紧了
因为,这些回流的订单看似热闹,实则暗藏危机,订单回流根本不意味着客户对中国工厂有了真正的忠诚度和信任
很多客户都在打“如意算盘”,他们把订单暂时安排在中国生产,纯粹是图个眼前的成本优势
就像在商场里挑打折商品的顾客,哪里便宜就往哪凑
很多客户心里压根没谱,甚至连自己都不确定下个季度还会不会留在中国,说不定哪天政策一变、成本一涨,就带着订单拍拍屁股走人了
还有些客户更谨慎,学聪明了,玩起了“分散订单”的策略
以前一笔订单只交给一家工厂,可好,把同一笔订单拆成好几份,分别分给越南、印度等多个国家的供应商
这么做就是为了降低风险,就算某个国家出了状况,生产也不会彻底停摆
客户这种摇摆不定、随时可能“变心”的行为,可把工厂老板们害苦了
以前订单稳定的时候,老板们还敢大胆投入,扩建厂房、引进新设备、招兵买马
呢
就算订单摆在眼前,也不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
老板们每接一个订单,都得反复掂量,仔细核算成本和风险
每次备货,都得小心翼翼,生怕货备多了砸在手里
他们每天都在为现金流发愁,想尽办法精打细算,只求能维持工厂正常运转,在这波看似繁荣实则充满不确定性的订单潮里艰难求生
除了客户的不确定性之外,中国老板不高兴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......
竞争加大的订单看似多了,但分蛋糕的人也成倍增加,国内国外的对手都红着眼抢生意,把工厂老板们逼进了夹缝里
先说国内的情况,订单就那么点儿,全国成千上万的工厂都盯着呢
为了能把订单抢到手,大家只能拼命压价
你报10块,我咬咬牙报9块5,他狠下心报9块,活生生把利润空间挤得比纸片还薄
有些小工厂甚至赔本赚吆喝,想着先把客户留住再说,可这么一来,整个行业都陷入了恶性循环,大家都在苦撑
国外的竞争对手也没闲着,一看中国关税降了,订单回流,立刻就调整策略,铆足了劲要把市场份额抢回去
那些东南亚国家的工厂,虽说在供应链配套、生产技术上比中国,但人家也在日夜追赶
他们不断升级设备、培训工人,还搞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客户
比如越南、印尼的工厂,不仅给出更低的报价,还承诺更短的交货期,就想从中国工厂手里分走订单
这下中国的工厂老板们可遭了殃,就像夹心饼干里的夹心,两头受气
对内,要跟同行打价格战,每一分钱都得掰成八瓣花
今天听说越南工厂又降了成本,明天又得知印度工厂推出了新的合作模式,这压力一波接一波,压得人喘气
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订单,老板们只能硬扛,一边勒紧裤腰带压缩开支,一边绞尽脑汁想办法提升竞争力,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,哪还有心情笑出来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想,既然竞争那么大,那就产业转型啊,转型之后效率高了,肯定更赚钱
对于中国老板们来说,转型并不是个容易事......
产业转型的困境面对订单不稳定、竞争又这么激烈,日子实在难熬,不少老板咬咬牙,想着干脆转型试试,说不定能杀出条活路
但真要转起来才发现,这哪是转型,分明是给自己挖了个更深的坑
不少老板盯上了自动化升级这条路,想着机器干活又快又准,还能省下不少人工成本
可一打听,好家伙,一套自动化设备便宜的几百万,贵的上千万,买回来还得花时间调试、培训工人,没个一年半载根本见不到效果
那些中小工厂,账上总共就那么点流动资金,连设备的零头都凑不齐,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搞,自己干着急
没办法,既然自动化搞不起,那就换条路
有些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,想着十几亿人的大市场,总不至于没口饭吃吧
可等真正一头扎进去才发现,内销的水比外贸更深
以前做外贸,按客户订单生产就行,转内销,不仅要自己做品牌、搞营销,还得和国内那些已经站稳脚跟的老品牌抢市场
就拿做宠物用品的工厂来说,以前订单都是国外客户直接下
而转做内销,就得从零开始在小红书上运营,发图文、拍视频,和网友互动,一点点攒私域流量,卖猫窝、狗玩具
还有做外贸手表的企业,干脆转型做定制礼品,主打“想印啥就印啥,想啥时候交货就啥时候交”的灵活性
可转型哪有这么容易
刚开始的时候,销量少得可怜,推广费却像流水一样往外花
即便日子难过得像走钢丝,这些在商海里浮沉的工厂老板们却没轻易认怂
对他们来说,关税降了是个机会,订单回流却像一场大考
他们心里清楚,真正能站稳脚跟的,从来不是靠一时的政策红利,而是在风里雨里练出来的“生存本事”
他们哪怕眉头紧锁笑不出声,也依然咬着牙,一步三晃地推着工厂往前走,生怕慢了半拍,就被这世道甩在了后头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#
富灯网配资-配资查询114-海口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实盘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